中国经济周期之辩:价格因素的视角

编者按:上半年经济数据走好,对于中国经济走势也形成不同看法,这是新周期的开始?还是经济尚且在逐步探底过程之中?FT中文网近期组织《中国经济周期之辩》专题讨论,编辑事宜,联系徐瑾jin.xu@ftchinese.com 。

最新公布的2017年2季度当季不变价GDP同比增速6.9%,而当季现价GDP同比增速为11.1%。后者是个容易忽略的指标,直接将名义GDP做现价同比,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价格因素的力量。该指标已经连续3个季度明显走阔,近2个季度增速均超11%。历史上看,这种增速裂口的扩大往往预示着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展开,如2003年前后,以及根据现有数据推测的上世纪90年代初期。如果把经济分为以周期品为代表的“老经济”和以消费和服务为代表的“新经济”,有不少证据表明,眼下价格因素正同时在老经济和新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支撑着部分靓丽的名义数据。

价格的喧嚣

“老经济”方面,最新公布的1-6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.2%,较1-5月的6.8%有明显增长,与6月份钢铁水泥等价格上涨具有较高一致性。事实上今年以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PPI同比增速的相关性一直较高。工业利润方面,2017年6月的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300亿元,考虑到今年截止到6月的累计工业企业营收规模超过60.5万亿元,营业成本规模约为52万亿元,5月的PPI累计值为6.8%,简单估算可知收入与成本之差中价格因素的影响规模在5300亿元左右,对利润增量贡献度超84%;而5月份价格因素对利润增量贡献率同样超80%。显然价格因素在今年靓丽的工业利润数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。

 

自2010年起,工业企业利润同比数据就与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走势同步性很强,价格因素已显威力,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令价格波动明显加强: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焦煤指数、焦炭指数和铁矿指数在2016年9月中旬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几乎翻倍。

强大的价格上推动能和预期对企业利润的刺激作用是强大的,与通货膨胀初期上游企业的经典特征基本吻合。涨价催生的局部经济热潮带来了明显的益处,除了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大幅改善(对应整体行业快速扭亏)、工业增加值数据的稳定向好(对应实际工业生产秩序的稳定)、应收账款净额同比重拾升势(对应工业企业信用链条的重新运转扩张)等等账面利好外,它及时地避免了一场潜在的上游工业企业债务危机的爆发。

将视野转到“新经济”,2017年5月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数据为10.7%,实际当月同比为9.5%,而近一年的月度实际同比数据中有9次在10%以下,这是2005年之后的首次。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提高,但是抛开价格因素,消费并没有出现加速增长的迹象。服务方面,以北京和上海为例,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1季度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产值数据的可比价同比增速为0.5%,而当期现价增加值算出的增长幅度为4.5%左右(114.8/109.9-1);上海市的数据同样指向类似结论,2017年1季度社会服务业主要指标中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可比价口径同比增长20.8%,当期现价口径增长为34.2%(130.27/97.1-1)。